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交通 | 变废为宝,她是公路女“魔术师”

2017-04-04 中国交通报



“变废为宝”的女魔术师——林梅





  电工厂里尘土飞扬的电石渣,工地上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道路改造后被弃置的大量沥青废渣,污染环境的废食用油……这些在我们眼中寻常所见的“废料”,到了公路科研专家手上摇身一变,变成了可再用的建筑材料,节省了大量的建造成本。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些成果都出自一个女工程师之手。她凭着一股刻苦钻研的劲头,本着不折不挠的挑战精神,和她的科技创新工作团队一起,勇敢的挑起了南京公路工程节能环保的重担。她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就像是公路工程研发队伍中的“魔术师”,在废渣堆上开出绿色环保之花。



  她就是林梅,南京市公路管理处公路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一位内敛实干、暗香幽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从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参与完成近30项科技成果的研发,其中有12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以她命名的“林梅劳模创新工作室”亮点独具,打造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交通科技创新品牌。







科研成果直接应用  电石渣变成“香饽饽”




对很多人来说,电石渣是个陌生的名词。简单地说,它是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跟石灰类似。“当年石灰的价格比较高,材料成本大幅增加,如何寻找替代材料?当时单位旁边正好有个电厂,厂里堆了小山似的电石渣,电石渣的成分与石灰类似,我们可否做一些替代性的尝试,用电石渣来替代石灰?”,林梅和她的团队说做就做。



起初的三、四个月时间内,他们在室内对电石渣本身进行环保等方方面面的检测,对电石渣提炼后进行加土试验,加水试验……经过一系列合理的配比,让人欣喜的是,试验成功了,电石渣粉煤灰可以替代部分水泥,直接应用于公路养护。试验由室内转向室外,“大概是2010年的7、8月份,烈日炎炎,室内试验成功后,电石渣第一次应用到239省道的部分路段中,粉煤灰洒下去后到处灰尘飞扬,即便如此,从摊铺、碾压到检测,林梅书记一直在现场”,林梅创新工作室的同事说,一天下来整个人灰头土脸,衣服上沾着沥青渣子,那都是常见的事。道路试验成功后,电石渣这一科研成果开始推广应用到南京的公路养护,从运费到原材料,大约可以节约40%的费用。如今的电石渣已经成了很多生产企业的“香饽饽”。



走了一年的拆迁工地  终觅得到可用的建筑垃圾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大量建筑垃圾,尤其是拆迁工地。南京城西干道高架桥拆掉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可惜,“一拆一建”都是上亿元的事情。“被拆掉的部分有没有可能再利用?”,林梅和她的团队将这一大胆设想变成了事实。



“2014年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将目光瞄向了房屋拆迁工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广泛的进入各处的拆迁工地,将一些建筑材料带回后,进行加工试验,看看有没有可能二次利用,但最终的试验结果是失败的”,可林梅和她的团队并没有气馁,房屋拆迁工地不行,他们就转向了桥梁拆迁工地,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证明,对堆积如山的拆迁工地上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分拣,获得分解材料后,把低级的留作工程回填,中、高级的留作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混合料,这样就可实现建筑垃圾二次利用变废为宝。实际应用中,最典型的当属南京城西干道的建筑垃圾,被二次利用到了溧白路上。宁高新通道施工结束后,预制梁场的建筑材料正好应用到了旁边的团固线公路中……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工程应用,不仅降低了建筑垃圾填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为工程节省造价8%。



“温拌热再生”技术让道路病害延迟出现




和建筑垃圾一样,老的道路改造时铣刨下来的大量的沥青废渣也引起了林梅的注意。一般来说,道路路面会产生车辙等病害,每两年就需要铣刨一次,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沥青废料。林梅创新思路,组织开展了将废弃路渣二次利用的“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研究,一次次的失败后,试验最终成功,最直接应用到全省公路养护中。“此前,道路铣刨后,需要用新的骨料加新的沥青来进行摊铺,但是有了二次利用技术后,只需用一部分新骨料加铣刨下来的沥青废渣即可,大大节省了原材料”,根据工程场拌热再生技术实际应用情况测算,每生产1000吨再生沥青混合料,大约能节省10000元的直接工程费用。



变废为宝、二次利用的同时,林梅和她的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他们攻克研究成功了“温拌热再生”技术,在“变废为宝”的基础上,这一技术可增加混合料中旧料(比如铣刨下来的沥青)的用量,而且延长道路的寿命周期。“温拌热就是把拌热的温度降下来,由原来的160度降到90度左右,降温后,生产混合材料时燃烧所用的油大大减少,混合材料中旧料利用率可以由原来20%左右提高到50%至60%,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缓车辙等道路病害的差生,比如说,原来的道路大概一两年就会产生车辙,需要铣刨后重新摊铺,但是用了温拌热再生技术后,只需每四、五年铣刨一次即可,从长远来看,也有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林梅说,南京的工程路面已经开始大量的运用这一技术,这也成为了江苏省地方标准。



地沟油不再上餐桌  可直接用来生产沥青





从不起眼的电石渣到随处可见的建筑垃圾,从材料的二次回收利用,再到工程操作中的技术难题,这些都一点一点的进到了林梅的心里。她在尽全力翻越一座又一座难爬的山,就连我们怎么也无法与公路联系上的地沟油,也被她应用到沥青生产中,这已不仅仅是公路科研工程,而是一项造福万民的事业。



  我国年均消费食用油大约在 2100 万吨左右,每年产生的废食用油就有大约 500 万吨,废食用油已经成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冲击着食品安全。林梅和她的团队通过大量实验,选择餐厅的废食用油作为沥青再生剂生产的原材,应用到老化沥青再生技术中,有效降了低沥青再生剂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减少了废弃食用油乱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了废食用油流入餐桌的几率,实现了以废止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天一个马拉松  用脚步踏出质量管理的高水准



作为南京市公路系统唯一的路桥专业女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和工程研发两不误的拼搏道路上,林梅为南京公路节能环保的事业日以继日的付出。



201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将“宁高轨道交通”与“宁高新通道公路”(石臼湖大桥)并线实施,成立由南京市交通局统一负责的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轨道建设工程指挥部,业务过硬的林梅被抽调担任指挥部质监部部长。她翻阅、整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资料,咨询、请教轨道交通建设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并线工程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在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适用于高速公路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的质量监测标准和管理体系。



可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石臼湖大桥的质量是林梅和她的团队“每天一个马拉松,一步步走出来的”。石臼湖大桥全长近13公里,从装机施工开始,工程做到哪里,林梅的脚步就跟到哪里。“建桥时临时搭建的栈桥上面处处都是作业机械,不允许小汽车通行,所以如果要查看工程质量,就得一步步的走;尤其是主桥施工时,全部在夜间进行,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每天要走一个来回,夜间看现场”,一来一回26公里,在满是男人的工地上,在各种作业机械中,在工程架的爬上爬下中,林梅用脚步踏出了美丽的石臼湖大桥的高质量。



荣誉的背后是每天工作到深夜




江苏省劳动模范、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交通行业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333人才、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交通“100人才”、江苏省交通行业“十佳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知识型职工、南京市道德模范、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学习之星”、 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南京市交通系统“十大科技之星”……这是属于林梅的一长串荣誉。荣誉的背后,是她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是她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的决心和用气,更是她没日没夜的付出。


   作为南京市公路系统唯一的路桥专业女硕士研究生,林梅刚大学毕业到南京公路科研所的第二年,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是1999年,所里承担了省交通厅“江苏省公路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研发工作,这一重大科研项目当时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由于其技术含量较高,因而难度也特别大。领导知道林梅在校时品学兼优、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就把其中最关键的电子地图和软件开发任务交给了她。


为了能尽快入门,她前后翻阅了2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她自费买来电脑,利用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上网查找资料;她主动请教老师和专家,多方面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等于从头学习了计算机编程等知识”,林梅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摘取了“公路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开发研究的成功果实!


由于技术领先、适用,没多久,这一科技创新成果被省、市经贸委评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集体一等奖;林梅本人也获得省经贸委“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个人一等奖。


林梅的丈夫说,这么多年来,林梅每天把工作带回家,忙到深夜两三点是常事;进工地时,她长时间不着家也是常事;她远在江西的父母身体不好,她忙得顾不上,似乎也让家人习以为常了。对于这些,林梅是这么说的,“只要干了这个事情,就想把它干好;工作只要给了我,我就把它干好”。



“每年最热的时候,是检验我们研究成果最有利的季节,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于是就经常会有这样的景象:在南京某处公路施工现场,林梅却头顶烈日,坦然地和一线建设者们一道,挥汗探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从7月到9月,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骄阳最盛的时间段,为了充分采集相关实验数据,林梅连续十多天一直坚守在烈日烘烤下的施工现场,一步不落地跟踪观测科研成果应用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凭着“锐意进取的求索精神、百折不挠的挑战精神、勇攀高峰的超越精神”科研尖兵精神,这些年来,林梅带领她的工作团队紧密结合公路工程的实际,创新思路、勇于实践,先后完成科技成果研发近30项,12次获得国家、省、市级不同奖项,主持开发了14项软件系统,一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相继被应用于省市级工程,为各类工程直接节约资金近1100万元,延长道路养护周期2-4年、每年间接节省养护经费150-200万元,促进了公路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林梅还说,每次走在“自己服务过,付出过汗水”的道路上,就特别有成就感,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自豪劲。


(来源:FM1069南京新闻广播)



大家都在看


快来投票!推选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


南昌治超破窗暴力执法?真相竟是……(附视频)


4月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的生活!


杨传堂调研内蒙古70周年大庆交通项目!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